大家都知道“断舍离”这个观念已经火了一段时间。从这个观念,在日本、中国还衍生出一个职务,就是“规划整理师”。我个人一直对这个职务有点不以为然,我想这不就是家庭主妇的基本职责嘛,到底又有什么了不起?至少我家里那位的职责涵盖范围更广!
不是有句话那么说的吗?“无知最可怕”。我环顾一下四周,其实我的东西还真的不少。其实也不只是我而已,现在这个时代,网购那么的方便,买买买!少说1-2千件物品应该是有的。尤其是我办公室,可能东西更多!
我之前偶尔有个想法,只要我有地方,也有钱购买物品,我是可以购买然后把它搁置在既定的地方。就好比家里的普洱茶,我每年买了一些就放在柜子里,这又有何尝不可?其实,正式的情况是一旦我们购买了一些物品,这个物品在占据我们的地方的同时,也占据我们的大脑和心里。这个时候,也消耗我们的大脑和心里的认知资源。
也是该系统学习和应用断舍离了!在生活上和工作上,希望能有一套思路,知道怎么来界定对物品的归类,收藏,更应该知道在“买”的时候,就针对该物品的性质有个界定。
1. 整理收纳不是简单的扔东西和归置物品,而是一个决策和判断的过程。
2. 这不光是物品的取舍,更是你审视自己人生的一次机会。
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未经审视的物品也不应当收纳。让我谈谈我对断舍离的理解吧!
区分物品属性,再决定处理策略
这里列了5个物品属性,虽然我们有很多件物品,但是每件物品都具备各自的属性。比如说面巾纸,日常穿的衣服,都是属于消耗品属性。一些衣服上的装饰品,就具备有2种属性,即是消耗品也是精神物品的属性。每个人对每件物品都有自己的归类一种或者多钟的属性,大家就尝试分分吧!
物品的属性
- 资产类物品。有价值的东西,比如相机、镜头,应该是可以归类到这个属性了!至于房产,Geran 还在银行。对了,还有几饼的普洱茶,老白茶。
- 消耗品。衣服、冰箱里头的冬虫夏草,柜子里的茶叶,奶粉,球拍,运动用品,锅碗瓢盆等。
- 储存品。卫生纸,洗洁剂,海绵,奶粉,药品,还有口罩。
- 工具。锅碗瓢盆,桌椅、柜子、工具等。
- 精神类物品 。书籍,奖牌,纪念品,相机。很多时候,一件物品带给我们的精神属性其实可能恰恰高于它的功能!
所以说,断舍离可不是简单的把超过一年(一段时间)没再用的东西就扔,这样的话,我和机器又有什么区别?我还是个有血有肉的人吗?
每个人,对每件物品的属性界定都不一样,这个是很正常的。比如奶瓶对婴儿时期的儿子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工具,甚至是“资产”,对我可能是消耗品。
有了这个属性的归类方式,我们就不是简单、粗暴的在扔东西。而是针对每一种属性,有其相应的物品处理对策!
针对以上这5种属性,在断舍离就提供了一定的处理策略:
- 资产类。应该集中储存,清单记录、管理。
- 消耗品。快进快出不留恋。只要使用到一定的年限,或者一段时间不用了,或者和当初购买时的情况有变化,就应该立马处理,不需要留恋。
- 储存品。适度的储存,但不能囤货。还要定期检查,在保质期前要消耗完。
- 工具。要舍得花钱买趁手的,而不买将就的,也就是宁缺毋滥。当然,德国货是相当好用,无奈就是价格高得接受不了,这个时候,就买自己口袋还能承受的最好的。我也知道 Dyson 的吸尘机好用,但是价格高出我自己的心里价位,没办法,只好选择自己口袋能接受的吧!
- 精神类物品。当这个物品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的精神需求,这个时候,就立马淘汰这个物品,不需要纠结。
大家看了以上有关物件属性的归类,感觉有了这个归类方式,没个人对自己的物品可以更清楚的认识。意思是对待消耗品的态度跟对待资产类物品的态度和方式都不一样。目前看来,我周遭很多物品应该是属于消耗品,但是却把它当资产处理!这样难怪到处都是东西!
第二,一些物品本来就是消耗品,好比是鞋子,如果我还想保存,至少要把这鞋子的属性晋升成精神物品,当然可以把它变成资产,这样更有保存的价值!该怎么做,大家看看?
整理物品的关键原则
每个人,对每件物品的属性界定都不一样,这个是很正常的。比如奶瓶对婴儿时期的儿子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工具,甚至是“资产”,对我可能是消耗品。
除此之外,家里甚至还有长辈要一起居住,大家都需要共用一些物品,比如锅碗瓢盆之类的物品,因此在界定东西的属性的时候,就牵涉到谁为主,谁为辅的问题。记得,可不是谁出钱谁说得算!毕竟拥有的人不见得是日常使用的人。这个时候,处理这些物品时,就不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处置。不然,你在鱼缸里养了几年的金龙鱼,可能晚上就会出现在饭桌上了!
在整理物品的时候,有一些原则我们是需要考虑的。
- 自己的东西自己整理。这个好理解,越界代别人处理他人的东西,是会造成侵犯别人的感觉,哪怕你是好意的。
- 别人的东西不干涉。我儿子的围棋书,摇摇车,还是让他自己处置为佳!另外,也不应该逼对方整理,而是要通过言传身教或者是大家立定定期整理的制度,大家一起整理。这样的积极性会比较好。
- 把人和东西区分。有一些东西,是具备精神属性的,比如是具有纪念意义的物品。在处理这些物品的时候,就要把纪念的价值和东西的价值区分。这样,整理东西的时候,你才下得了手。比如说长辈在结婚时送的一些床上用品。纪念价值永远是大于物质价值的。这里可不是让你今天就把传家宝给丢弃而是让我们更能够看清每件物品的价值。如果的确是传家宝,物质属性上就应该提升为资产属性而不是消耗品!
环顾一周,家里的确是很多闲置的东西。可以划定一定的区域,每个区域有责任人,这个责任人就要对自己区域的东西负者。我家里有一层的书架是属于我的区域,我可以放置自己的书籍或者文件,我女儿想把她 的东西阁在我的区域,我可要收费的。下次要买东西,除了要考虑是否有需要,更要考虑收藏的位置。
处理不需要的东西
在整理的过程中,最好我们可以分拣出不需要的东西,这些东西又该如何处理呢?
- 直接扔掉 (最好的办法)
- 卖二手。不是很多东西有二手价值,但这个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处理整理出来物品的方式。旧的相机、镜头就可以透过卖二手的方式处理。
- 捐出去。很多人把自己整理出来不要的东西捐了出去,感觉是让这个东西可以再循环的在社会上应用,这是一个好事。可是这么做隐含着一个目的,就是让自己少一些“负罪感”。为了回避心痛,而认为捐出去就不是浪费的思路是不可取的。因此,有一些回收机构,要求捐献的人对捐献物品要有一定的要求,比如说衣服不可以破损,清洁等等。
- 送给家人、朋友。这个需要厘清一个观点,就是收你东西的人,他是有实际需要的。而不是好像很多人把自己淘汰下来的二手手机,转送家里的老人或小孩。其实这个是非常不好的行为习惯。这样就没办法逼迫自己在购买的时候,就可以逼迫自己为购买的决策负者。
高价物品的处理
以上阶段,我们谈到了处理整理出来的物品的一些方法,可是这些方法不见得适合所有的物品,尤其是一些价格高的物品。则一节,我们就要谈到处理没用的高价物品的处理方式。
价格高的物品,比如说大衣,镜头,冬虫夏草等物品都是比较久高价的物品。首先,这里要说明一个观念,高价不见得就是高价值。高价值体现的就是个人对物品的需求必要性。从这个观念,我们就衍生出物品和人的关系。
- 人的地位是需要高于物品。物品的价值高低是因为我们的认定而得的。我们买东西,是因为这个物品满足我们的需要而不是其他的因素,比如同事有这个手机我们也买这个手机。另外,也好比家里有合适的餐具,可是吃饭的时候还是不舍得用,而用一次性的餐具,这样就说明餐具的“地位”是高于“人”的,没有看到“人”的价值,感觉物品比人大。这样的思路是不可取的。虽然物品的价格高了,但是目前没办法满足自己的需求,不管是精神上的需求还是使用上的需求,我们该处理还是要处理,不能纠结高价格而把东西“供”起来!
- 价值的需求是多元的。一个物品,除了功能上满足需求之外,在空间、情绪、精神上的满足都很重要。这里就带出了一个观念或思路,把一直屯在家里的物品和腾出来的空间相比,在自己精神层面,那个更能满足?
不是说凭借上面说到的这2个观念,我们就可以把家里的贵重物品或高价物品肆无忌惮的给丢了。应该说,尤其在采购高价物品的时候,就需要引入这2个观念。看看这个高价物品除了功能性之外,还能够满足我们哪一些需求,也就是要给这个物品在事先贴上属性标签。一旦日后这个物品的属性标签有变化时,我们就应该知道该怎么处理。
处理充满回忆的物品
只要你真正的生活了,家里一定有不少物品可以勾起你无穷的回忆。这个时候,如果我们需要处理这些充满回忆的物品,我们又需要有怎么样的心法呢?让你可以很妥善的跟这些物品做个“告别”但不失情感的失落?
这些物品有很大的可能已经不具备上面我们谈到的5种属性了,既不是资产,也不是日常消耗品。把它归类成精神物品也说不过去,因为我们当下可能因为这个物品而提升我们的精神状态,但这类物品是却一直占据这一个角落。我们的理智知道需要处理这一类的物品看似感情上我们却又不知道如何处理?
这里回忆物品包含读书时候的笔记,孩子的玩具,前女友送的相框,甚至是前公司的奖牌等等。看到了这些物品,都可以勾起我们满满的回忆。如果只是简单的去从功能上,或者过去一年是否有使用来界定,这些物品老早都没处置了。
要整理这些物品,我们有两种心法
- 单独归类。其实在日常生活里,我们是用不上这些物品。因此这些物品就可以集中起来,没隔一段时间,再对这个物品进行整理。
- 充分的仪式感。既然这些物品对你来说是充满回忆的,因此在处理时,就要从自己的内心出发,要郑重的跟这些物品告别。
以期说舍弃这些具有纪念、回忆的物品,不如我们透过思绪,再进一步的简化这些物品。比如说只保留一次旅游的一张票根或一张照片,而放弃这个旅途中所购买的纪念品!这样既可以保留一定程度的回忆又可以卸下储存的负担。
所以这些物品的整理和处置,我们都需要以积极和感恩的角度去理解和回忆,去看待自己所经历的一切。这样的话,当这些物品离开我们的时候,我们才能够在精神的层面放下它。
魔咒:万一有一天
在我们做深度的整理的时候,有一个坎我们必须要迈过的,“万一有一天”。是的,在家里,我们环顾四周,一定有不少东西我们是过去一年没用过的,比如说柜子里少女时代的裙子,标准工作装。从心里上,这是一种虚假的不安全感,或者是焦虑,甚至是幻想。因此,心里上的问题,我们就必须从心里上来解决。
- 加强物品整理寄归纳行动。很多时候,我们的物品都是有用、没用的混放一起,这个时候,我们无法很清晰的知道相似的物品所存放的数量。比如家里各处已经存放了很多快餐店附带的一次性餐具。透过整理,我们就可以知道哪些餐具其实是不具备保留的。
- 通过实际的行动来解决不安全感。当我们很清楚的知道物品的存量时,物品储存与否就变成相当的直观。
- 破除空想,关注真实。“万一有一天”这个情况,其实是经不起我们的推敲的。我们只要深入的思考,如果这个情景到来了,这时候我们没有这些物品,我们又如何面对当时的情况呢?如果我们从思想上已经做好了预案,这些物品对我们的影响再没有开始的时候那么大了。
收纳
我们前面花了不少的篇幅在套路物品的整理,其实也就是处理物品的原则。当我可以很顺利的把物品处理、分类、归纳后,接下来的动作就是收纳。也就是怎么收拾这些日常需要用的物品。
就好比说,我们已经把桌上和抽屉里没用的文具、纸上处理完毕后,现在怎么让这些文具收纳呢?可不是把抽屉拉出来,把这些桌面上的物品一股脑的推放在抽屉里!这样的收纳方式,让前面的整理动作功亏一篑呀!
收纳的本质就是针对物品的信息进行分类、处理,给东西建立起新的结构和秩序,降低我们检索、获得物品的难度。透过合适的物品收纳,进而建立起自己的收纳风格。在这里,你千万就不要告诉我,你的风格就是随意的摆放了。我们必须明白,收纳是有一些准则的,而随意摆放,是没办法满足这些准则。我们一起来看看收纳的一些准则。
收纳的空间规划
- 关注动线。这个也是很简单,物品主要是为人服务的。就是说,我们需要按照我们的行动习惯来摆放物品。比如小孩主要在他的玩具区活动,因此他的玩具,都应该放置在他的玩具区。这样,以后他需要取玩具的时候,就不需要经历很长的运动路线来获得玩具。也有利于小孩在玩玩具后,更利于他把玩具归位。
- 设立仓库区。 有必要在家里划出一定的“仓库区”。这个仓库区主要用来放置不经常用的物品或季节性物品。
- 确认黄金位置。黄金位置说的就是在我们站立时,从膝盖到手臂抬起高度的位置。这个位置,是我们取放物品最方便的位置。这个黄金区域,就应该用来摆放经常需要用到的物品。还有,小孩和成人因为身高不一样,因此,黄金区域也会不一样!
- 按人分区。家庭成员虽然都是居住在一起,可是物品还是不要混放,因为这体现了人际边界。再比如夫妻可以共用一个衣柜,可是在实际摆放衣服时,还是彼此独立。
- 养成定位习惯。相关物品都房子在一定的位置。比如说,衣服都是放置在上面而裤子都是放置在衣柜的下方。这个个人的生活习惯,让物品的摆放显得更规范从而减少凌乱。
降低干扰、简化信息
- 排除信息的干扰。看看我们家里四周的物品,很多时候是收到物品的包装影响,让整体显得乱糟糟。简化包装,只留下最基本的物品,就能够排除信息的干扰。比如采购回来的米粮,舍弃包装,重新放在分别的米粮罐子。
- 主动管理信息。大瓶的洗洁精,可以考虑分装在小瓶的罐子,再贴上需要信息标签。这样就透过主动管理信息来达到简化的目的。
- 减少视觉的干扰。视觉上,家里物品显得凌乱是因为视觉色彩不协调造成的。因此,看看家里的主色调,再选择同样色系的分装罐,能够有效的透过改善视觉干扰而让物品收纳的更协调。